评估新闻

评估新闻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评估新闻 > 正文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之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5-03-13 作者: 来源: 点击:

编者按:为努力答好“教育强国建设,池州学院何为”的时代答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校上下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坚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深入开展自评自建工作。学校开设“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专栏,持续推送各单位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管理服务育人过程中的特色做法与工作成效,共同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始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按照《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扎实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全面迈上新台阶。

扎实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实施以来,学校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一流专业覆盖率20.37%。动态调整本科专业,近三年新增本科专业4个,撤销9个专业,2024年6个专业暂停招生,1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推进微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开设半导体器件制造与应用、旅游电商与新媒体运营、金融服务与管理(邮政金融方向)等微专业,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2025年3月11日,《人民日报》第12版刊发《“渠道‘上新’‘职’面机会”》一文,对池州学院积极探索微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推动讲台职场双向奔赴的经验做法给予肯定。注重学科专业的集群发展,实施“专业集群特色发展计划”,构筑电子信息类、新材料类、文化创意类、旅游类等六大专业集群,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安徽省“双特色”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入选特色专业建设培育项目。

积极打造一流课程资源。近年来,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等17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9门、课程思政教研项目14项、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人,引领带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课程思政育人体系。重视通识课程建设,推广校内优质一流本科课程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面向全校师生及社会公开选修,重点引进100余门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通识选修课程。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出台池州学院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指导意见和教师教学工作年度考核办法等,奖励一批在教书育人中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突出的二级学院和一线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激励教师潜心钻研教学和科学研究,在全校形成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良好氛围。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教授到一线为本科生授课比例100%。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教师全员纳入基层教学组织。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拥有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6个,省级教学团队21个,实现教学单位全覆盖。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和教学名师示范作用,各基层教学组织每学期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示范观摩等教研活动6次以上。二级学院每学期专门研究教学工作2次以上。2024年学校开展各级各类教学培训40场,参与达2400人次,教师能力较好适应本科教育教学发展需要。

稳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出台一系列激励性政策,职称评审、贡献度、目标考核、绩效评价等均与教学成果相关联。划拨专项资金支持教学团队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设立一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涵盖教学改革研究、课程思政示范、“四新”专业建设、“六卓越一拔尖”、在线课程建设等。近三届教学成果奖申报中学校获批省级及以上17项,其中省级特等奖2项。扎实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近三年,新增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17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立项300余项。加强实践项目改革。设立开放实验、大学生技能竞赛等项目,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提供支持;立项众多实践教学改革相关项目,包括省级实践教学改革教学研究项目10余项、实践类课程改革项目5项、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13项;开设独立实验课300余门,实验开出率达100%,且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比例超 70%,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设计的能力得到提升。

逐步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以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建设为契机,以整体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智慧校园”体系。依托超星泛雅平台搭建池州学院网络教学环境,打通教务系统与超星、智慧树接口,实现教学网络平台一体化数据对接。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新建智慧教室34间。

双创教育成效显现。近五年,学校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奖励6项;在“挑战杯”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系列竞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24项;连续五年获评省级优秀组织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家级立项375项,省级立项1108项。2024年共有760个团队参加“互联网+”大赛,参赛学生达3000余人次。2024年11月8日至10日,由教育部主办的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在四川大学举行,安徽省共有12项作品入选,我校教师徐玉婷指导的项目《杏花村二十四节气文旅融合创意研究》入选年会创新展示项目。

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近年来,学校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5个。围绕重点打造半导体、新材料等专业群,与华宇电子等合作共建半导体现代产业学院,与青阳开发区合作共建新材料与绿色化工产业学院,与中科曙光合作共建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与安徽邮电池州分公司合作共建数智商务现代产业学院,与九华天池共建旅游现代产业学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引入企业一线工程师走进课堂、实验室、实训室授课。鼓励学生利用仿真实验室等和省十一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省级科研平台,师生共同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工程问题,推进研究性学习。近三年,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6项,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工程师培养创新项目8项,产教融合深度浸润到人才培养当中。

(供稿:教务处/编辑:袁梦成、周庆庆/审核:周恺、汤文益)